静思语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吃多少盐健康?

Original Source http://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8/11/printable/081119_culturegap_salt.shtml

这些年我一直把少吃盐作为健康生活的常理,想到的时候,会为那个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作为口头禅的老同学感到担忧,希望他早已改邪归正,减少了进盐量。

英国卫生部门这些年的宣传口径一直是说,成年人每天最多应该吃6克盐,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倡导的标准。

有些专家甚至认为4克盐已经是极限,吃多了就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可惜一般英国人光从每天吃下去的现成食品里也很容易超过4克乃至6克的指标,中国恐怕也如此。

两个三明治,一包方便面

譬如,午餐吃两个三明治的话,100克面包(4片)含盐1克上下。假使一个里面夹上100克的奶酪(2克盐),另一个里面放条100克的熏鱼(2.5克盐),再喝上一碗汤(1克盐),全天盐量就已经超过。

吃中式便餐也不容乐观:一包方便面如果汤料全放进去,你我也能轻而易举吞下正好6克盐。

另一种倾向

不过刚刚看了一本书,让我感到现在的健康宣传有点一边倒。这本书提醒读者说,吃的盐如果太少,也绝非好事。

它让我回想到小时候在北京,夏天出去玩常被提醒不光要多喝水,也要吃够盐,以防中暑。这些年生活在气温难得超过30度的伦敦,日常运动量也不大,这个告诫本已淡忘。

刚看的这本书解释说,盐在我们身体里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肾脏调节体内水分含量。吃盐多了,身体就会留住较多的水,而盐少了,喝水再多也没用,因为身体会把水排泄出去,以便维持体内固定的盐与水的比例。

高血压、低血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吃盐多,血压就会增高:原来这是因为吃盐多了,身体里的血液就会增多。

这一来会增加心脏输送血液的负担,同时又让血管绷得紧紧的,以至于血管薄弱或有缝隙的地方,血就会溢出来。这若发生在脑部,后果可想而知。

反之,身体里的盐分如果太少,也就会造成体内水分少,血液不够用。这不仅让你血压低,容易头晕,而且长期如此会让你无法把足够养分传输到身体各器官和部位,造成体弱多病,甚至器官衰竭。

印度的长城

我看的这本书其实并非保健读物,而是一部游记,书名是《印度长篱障》(The Great Hedge of India)。

作者罗伊•莫克斯汉姆(Roy Moxham)在一个19世纪英国殖民官回忆录中看到注脚里顺带提到有这么个他从未听说过的篱障,这勾起他作为学者的好奇。

书里记述的便是他花费几年时间寻找篱障遗迹和探索它历史的经过。

他查阅史料后首先发现,英国统治印度期间曾向百姓征收沉重的盐税。

其中在占英属印度国土大约三分之一的孟加拉管辖区(Bengal Presidency,包括现在的孟加拉国和西孟加拉邦及周边几个邦),盐赋尤为沉重,堪称世界之最。

长篱障就是为防止盐从其他盐税较低的地区走私而修建的。有人把它同中国长城相比拟。

用各种灌木栽植而成的篱障高和宽都可达3、4米。它从国家西北的旁遮普邦(Punjab)的莱亚(Leiah)开始,直到中央邦(Madhya Pradesh)的布尔汉布(Burhanpur),全长上千英里,并部署上万人把守,不交税休想通过。

高盐价造成饥荒

这为当地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家带来了巨大痛苦。

根据莫克斯汉姆的计算,在19世纪盐赋最沉重的时候,孟加拉农村的普通劳工需要付出两个月的劳动才能买够一家人一年需要的盐。在这种环境中,贫苦百姓自然被迫压缩用盐。

人体缺粮或缺水我们会感到饿、渴,但缺盐时身体却不会发出这种明确信号,所以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身体每况愈下。

本已需要为谋生付出沉重体力代价的农工因为缺盐身体不支,生产力自然衰落。若碰上灾年,减少进食,即便没有饿死,也会因为抵抗不住各种疾病而死亡。莫克斯汉姆坚信盐税大大加剧了几次灾荒的死难人数。

抵抗盐税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当局削减了盐税,但是看过电影《甘地》(Gandhi)的人都可能记得甘地率人抵抗殖民统治者盐税的镜头。这场斗争的感召力巨大,为印度最终于在1947年获得独立有过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不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欧洲各国的历史中,许多世纪里一直也有过严酷的盐税,和抗拒盐税的斗争。

然而今天提到盐,我们更多听到的都是吃盐太多的祸害,而不是被剥夺盐的痛苦。算是时代变迁吧。

顺带说一句:印度那条本可帮助人们把苛刻盐政铭记心头的19世纪长篱障,如今已几乎绝迹,也为绝大多数人所遗忘。莫克斯汉姆在2000年最终找到几百米的一段,也已被规划者看中作为修建新公路的征地。现在大概也找不到了。

(鸿冈 2008年11月20日)

[欢迎读者网友使用右面表格就本文发表意见]

“云”到底是什么?云计算类型细分

Original Source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811/6a97b940-3f20-4ae2-9c14-9414ea53754f.shtm

"云"是个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当它与"计算"相结合,它的含义就演变的泛泛而且虚无缥缈。一些分析师和厂商将云计算狭义的定义为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的升级版本:最基本的就是在网络范围内应用虚拟服务器。其他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

当我们考虑到IT的实际需求时,云计算的概念也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在不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新员工培训或者最新软件授权的前提下提升闲置资源性能和能力的一种方法。云计算包含了任何通过网络实时提供订阅型(subscription-based)或者按照使用量付费(pay-per-use)的服务模式,扩展了IT行业现有的能力。

云计算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有大大小小鱼龙混杂的各色厂商在开发不同的云计算服务,从成熟的应用程序到存储服务再到垃圾邮件过滤不一而足。不错,效用模式基础架构供应商是提供多种服务,诸如Salesforce.com这样的SaaS(软件即服务)的供应商亦是如此。如今在很大程度上,IT业界必须个别的去接受云服务,不过云计算的开发商和集成商已经开始初具规模。

根据不同的厂商,分析师和IT用户对云计算的看法,我们将云计算细分如下:

1.软件即服务(SaaS)

这种类型的云计算是采用multitenant架构通过网络浏览器将单个的应用软件推广到数千用户。从用户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前期无需在服务器或软件许可证授权上进行投资;从供应商角度来看,与常规的软件服务模式相比,维护一个应用软件的成本要相对低廉。迄今为止Salesforce.com是企业应用软件领域中最为知名的供应商,但是软件即服务(SaaS)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方面运用比较普遍,还有诸如Workday这样的ERP软件供应商。谁又能预测来自Google和oho Office的软件即服务(SaaS)桌面系统应用软件是否会出现突然的飞跃呢?

2.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

这种想法本来并无新意,但这种类型的云计算有了Amazon.com, SUN, IBM和其他从事存储服务和IT随需访问的虚拟机厂商的参与就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早期的企业主要将效用计算作为补充,不会应用在关键性任务需求上。但是时至今日效用计算逐渐在数据中心开始占据一席之地。一些供应商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来帮助IT企业从商业服务器开始创建数据中心,诸如3Tera的 AppLogic和Cohesive Flexible Technologies的Elastic Server都提供这种随需服务。Liquid Computing公司的LiquidQ也有类似的服务,能帮助企业将内存,I/0,存储和计算容量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使用。

3.云计算的网络服务

网络服务与软件即服务(SaaS)是密切相关的,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API能帮助开发商通过网络拓展功能性,而不只是提供成熟的应用软件。他们的服务范围从提供分散的商业服务(诸如Strike Iron和Xignite )到涉及到Google Maps, ADP薪资处理流程,美国邮电服务,Bloomberg和常规的信用卡处理服务等的全套API服务。

4.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变种,这种形式的云计算将开发环境作为服务来提供。你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在供应商的基础架构上运行,然后通过网络从供应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用户。比如乐高公司(Legos)就是这么做的。但这些服务会受到厂商设计和容量的限制,因此用户就没有足够的自由。代表公司包括Salesforce.com的Force.com和Coghead。

5.管理服务供应商(MSP)

管理服务是云计算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管理服务是面向IT厂商而并非最终用户的一种应用软件,诸如用于电子邮件的病毒扫描服务或者应用软件监控服务。由 SecureWorks, IBM和Verizon公司提供的管理安全服务就归为此类,还有目前被Google收购的Postini以云为基础的反垃圾邮件服务。其他的产品还包含桌面系统管理服务,诸如CenterBeam和Everdream提供的产品。

6.服务商业平台

服务商业平台是软件即服务(SaaS)和管理服务供应商(MSP)的混合体,这种云计算服务提供了一种与用户相结合的服务采集器。在贸易领域中应用最为普遍,诸如费用管理系统能允许用户在用户设定的规格范围内从普通平台上订购与所要求的服务和价格相符的旅游产品或者秘书台服务,就好比一个自动化服务局,知名公司包括Rearden Commerce和Ariba。

7.网络集成

云基础服务的集成尚处于初始阶段。软件服务供应商OpSource目前推出了OpSource Services Bus,使用的就是被成为Boomi的云集成技术。软件即服务供应商Workday最近收购了这一领域中的另外一家公司CapeClear,这家 ESB(企业服务总线)供应商主要从事B-TO-B商业模式的服务。Grand Central公司也致力于向用户提供集成解决方案,日前被Google所收购。

如今,云计算的运用还不是非常广泛,对于云计算更精确的描述可能是"天空运算"。同时,随着虚拟化和SOA在企业中的逐渐普及,这种想法也开始为大家所认同。可扩展的基础架构应该最终能将每一家企业都最为云的节点。这是个长期可发展的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云计算在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业界争论的难点之一。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飯後2小時測血糖最精準‧控制糖尿減心臟病

Source URL: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36995

心血管疾病自2004年已經成為許多亞洲國家人民的首號致死原因,而心血管疾病是第一型和第2型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也是致死糖尿病人的首要因素。內分泌專家指出,第2型糖尿病者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機率較非糖尿病者高2倍以上。因此,公認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之一的餐後血糖水平異常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必須嚴密關注與控制的。

內分泌專家爾伯哈史丹教授(Professor Eberhard Stand)在拜耳先靈醫藥有限公司亞太區(Bayer Schering Pharma Asia Pacific)發起的第一屆“認識風險,遠離心臟病”媒體論壇中,發表通過控制糖尿病可有效控制亞太平洋區域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局勢的看法。

他說,大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並且是第2型糖尿病患者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高血糖會加重氧化應激而導致血管的收縮、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餐後2小時的血糖是預測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更好指標。

血糖飆升心疾風險高

他解釋,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在進餐後通常會上昇,但不會超過7.8mmol/l(140mg/dl),並且在2到3小時內恢復到餐前水平。

“吃飯後人們的血糖水平或會提昇,這是因為食物含有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高GI代表食物裡含有較高的糖份,反之亦然。”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正常糖耐量的定義是,在口服糖耐量試驗中,在75克葡萄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必須少過7.8mmol/l(140mg/dl)。

他表示,若飯後的血糖指數異常飆升,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隨著提昇,且準確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與糖尿病前期人士必須通過適當的飲食和藥物,好好控制血糖水平。

須關注糖化血紅蛋白

爾伯哈說,除了飯後血糖水平,糖尿病患也必須關注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測量糖尿病人代謝糖分的情況。若病人的HbA1c高,證明血糖水平控制差強人意。理想的糖化血紅蛋白應少過7.0%或6.5%。

不過,他勸諭,若為了追求太完美的目標(HbA1c〈6.0%),用過於激進的治療方式,可能會為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帶來生命危險。

他建議,病人應放慢腳步,按部就班地減低HbA1c水平,尤其是同時擁有高HbA1c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因此,病人需要避免過度節食導致血糖過低,或繼續暴飲暴食變成肥胖。

“早期治療與預防可以帶來最好的成績,因此糖尿病前期者與病情輕微者,必須調整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加上藥物治療(如需要),可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阿卡波糖唯一獲准
治早期糖尿佳藥

內分泌專家爾伯哈史丹教授說,阿卡波糖是目前唯一一種獲得准許治療糖尿病前期的口服抗糖尿病藥物(Oral Anti-Diabetic),也可用以治療第2型糖尿病。

這是治療早期糖尿病的最好藥物。

他指出,阿卡波糖已被證實可降低49%第一次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91%心臟病發的機率、34%糖尿病前期者患上高血壓的機率。研究也顯示,阿卡波糖在降低糖尿病前期變成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達36%。

此外,他表示,值得慶幸的是醫學界首次結合心臟與糖尿病學的管理指引。這指引建議病人向內分泌學專家或糖尿病學專家諮詢,以獲取完整的糖尿病資訊教育、自我血糖監察的方式、正確的糖尿病患飲食諮詢及和醫生討論藥物治療的好與壞。
你知道嗎?
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GI)是對碳水化合物種類進行劃分的一種方法,升糖指數主要是對每種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的作用進行評價(以餐後所增加的曲線下面積來表示)。

大部份現代的澱粉類食物都具有較高的升糖指數,包括馬鈴薯、白麵包和黑麵包、米飯和燕麥。

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豆類食物、意大利面和大部份水果,所含的澱粉和糖吸收和消化都比較緩慢,或者較少引起血糖的升高。

健康飲食多運動‧預防控制糖尿不難

Original Source URL: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37414

患上糖尿病時血糖會升高,若沒有好好照顧,一旦病情加劇,可能需要鋸腳保命,重則會併發心臟病、腎衰竭等,危及生命。預防醫學專家指出,2006年全國第3次健康及疾病發病率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顯示,超過30歲者有14.8%患上糖尿病。預防糖尿病和控制血糖水平的方法並不困難,可惜現代人好吃懶動,特別是愛吃重口味的加工食物,從而埋下患上糖尿病的危機,或加重病情。

預防醫學專科醫生黃澤奇指出,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維持體內血糖水平的穩定,負責分泌胰島素的是胰臟。胰臟是身體的重要器官,有內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糖尿病則是屬於胰臟內分泌功能出現問題的結果,即血糖過高。

“人們吃的食物都有糖份,它們會進入血液,再跟隨著血液的循環,讓身體各部位的細胞從中取之運用。身體每個細胞都需要糖份,以作為能量的料。”

也是大馬糖尿病協會檳城分會主席的黃澤奇解釋,如果攝取太多糖份,身體的“倉庫”如肝臟、肌肉和脂肪細胞會儲存起來。胰島素的細胞扮演著鎖匙的角色,負責“打開”倉庫,將這些在血中漂泊的糖份收進倉庫備用。一旦身體需要用到糖份時,胰島素又會打開倉庫的門,讓糖分進入需要糖份的細胞。

胰臟損壞難製造胰島素

他表示,若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系統發揮異常,將使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胰島素出現異常,導致糖份滯留在血液內,引發糖尿病。另外,常常進食大份量的甜食,胰臟也會不勝負荷,最終無法分泌胰島素予身體,引起糖尿病。

黃澤奇指出,糖尿病分3種,即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妊娠型糖尿病。第一型的患者胰臟已失去製造胰島素的功能,幾乎沒有胰島素,意味鎖匙壞了或不見了,所以血糖很高,必須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因此,第一型糖尿病也稱作胰島素依賴型。

“第一型糖尿病的起因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紊亂,無法啟動胰臟機制,導致它們無法好好地分泌胰島素以維持血糖水平。至於造成免疫系統紊亂的原因是生活壓力、病毒攻擊,導致身體有異常反應。這些都有遺傳基因。”

第二型糖尿不靠胰島素

他說, 第二型糖尿病則相反,無需依賴胰島素,病情嚴重時可能需要胰島素。這類病人的情況是胰臟不敏感,沒有分泌相應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換句話說,鎖匙時好時壞,導致血糖水平時高時低。第二型糖尿病也有基因遺傳,不過牽涉的基因不一樣。

“第二型糖尿病屬於後天型,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引起。比如吃太多卻動太少、常吃高脂高熱量食物、身材肥胖等。體積變大,胰島素的接受器會變形,這會削弱胰臟對身體需求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外,年紀越大,胰臟的功能會退化,分泌的胰島素就越少,這也會造成血糖上升。”

至於妊娠型糖尿病患,與第一、二型患者一樣,都是血糖過高。孕婦的胃口很好,在短時間內吃進很多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夠應付,便發生妊娠型糖尿病。雖然這是短暫性的,但若孕婦分娩後繼續大吃大喝,不排除會成為真正的第二型糖尿病患。

易餓易渴常喝水小便
首二型症狀不明顯

預防醫學專家黃澤奇指出,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完全不明顯,必須做測試才能知道血糖水平。若到出現症狀時,病情已較重了。

他表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有口渴、常常喝水、常常小便、肚子容易餓,因為血液的糖份無法進入細胞,而且血糖太高會導致其他器官操作不正常,如視線模糊、血液濃度高、膜的形狀變形等。

“不過,如果血糖水平恢復正常,視力就會恢復。另外,部分女性患者會出現白帶過多、皮膚癬的情況 。”

血糖微高時尿檢有誤
耐糖測試全球最準

預防醫學專家黃澤奇提醒,不要以尿液測試探知血糖水平,因為血糖水平微高時,尿液不會出現糖份,會令受測者誤以為自己沒事而延誤治療。

“若想快速測試,可進行指頭針刺血糖測試。不過,準確度不比在醫院進行的靜脈抽血測試來得高,因此進行快速測試必須進行兩次針刺才可。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空腹合理血糖水平是不超過6.1mmol/L;隨意檢測(無需空腹)則不可超過7.7mmol/L。”

目前,全球最標準的測試方法是耐糖測試(GlucoseTolerance Test),即醫生先抽走部分血液,接着喝下75克的糖分,2小時後再進行測試。如果測試結果少過7.7mmol/L,屬於正常。糖尿病前期者則是介於 7.7至11.1mmol/L之間,超過11.1mmol/L就是患上糖尿病。

他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不正常,但不是糖尿病者,介於邊緣,如果不好好照顧,將會成為真正的糖尿病者。

注意澱粉食物也有糖份
用無熱量代糖棄白糖

黃澤奇提醒,有些食物的標籤註明沒有加糖,但這不代表食物沒有糖份。若這食物含有澱粉,意味著仍有糖份,這是糖尿病者必須注意的事項。

“無糖則是沒有任何糖份。可是,我們的口味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一時間要病人戒口很難,因此可以鼓勵他們以沒有熱量的代糖取代白糖,熬過過渡時期。”

他指出,病人也可以喝特製的糖尿病飲品如特製糖尿病牛奶,作為過渡期的替代食物。此後,若想繼續飲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外頭的食物90%是不適合糖尿病人的,必須盡量減少份量。若肚子餓,可喝糖尿病特製飲品, 也可喝麥片、麥皮代替。”

預防方法
減肥改變飲食習慣
運動可降低46%風險

預防醫學專家黃澤奇說,嚴格來說,只有第二型糖尿病可以預防,方法是避免肥胖、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中國成都1997年的研究顯示,若人們只是照顧飲食,只可以降低31%機率。患上糖尿病,有運動者則可以降低46%。(資料來源:N ENG J MED 2001;345:790:7)他說,根據哈佛大學健康護理研究(Nurses Healthy Study),越是肥胖,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若肥胖加上家族病史,患上糖尿病的機率達91%。

“肥胖者必須避免自己越來越肥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糖尿病的藥會幫助減肥,這個藥物是鉀弗明(Metformin)。”

口服藥物功能簡介
目前, 糖尿病藥物種類繁多,病人也無從辨識當中的特性差異。因此,黃澤奇醫生簡單地為讀者歸類及解釋各種糖尿病口服藥物的功能:
‧磺基尿素(Sulfonylurea,SU)和格列奈類(Glinide):刺激制造更多的胰島素。
‧鉀弗明(Metformin):保護肌肉、肝臟的儲藏糖分的功能,而且又便宜又好。
‧阿卡波糖(Acarbose):減緩消化力,但功能不大好。
‧腸促胰島素(Incretin):提升制造胰島素的力量。

防治糖尿病方法
1. 飲食──奉行健康飲食,如少糖、少鹽、少油、少吃加工食物;多吃蔬果、纖維、穀類及新鮮食物。
2. 運動──每週運動160分鐘, 即每天30分鐘。
3. 藥物──注射胰島素或口服藥物。
4. 治療前景──醫學科技的發展神速,可能幾年後有基因法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5.手術──第一型糖尿病的手術療法是胰臟移植,但很難,可能會有排斥作用。第二型糖尿病可通過綁胃減肥,胃部縮小了容易飽,進入體內的糖份少了,進而減輕糖尿病情。

為了讓公眾更清楚了解肥胖與糖尿病的罹患風險,黃澤奇特此列出了相關詳情:

BMI值:18.5-22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0%或正常的基準線

BMI值:23-25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0%

BMI值:25-29.9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760%

BMI值:30-34.9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000%

BMI值:35或以上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3900%

网页浏览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