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语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健康飲食多運動‧預防控制糖尿不難

Original Source URL: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37414

患上糖尿病時血糖會升高,若沒有好好照顧,一旦病情加劇,可能需要鋸腳保命,重則會併發心臟病、腎衰竭等,危及生命。預防醫學專家指出,2006年全國第3次健康及疾病發病率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顯示,超過30歲者有14.8%患上糖尿病。預防糖尿病和控制血糖水平的方法並不困難,可惜現代人好吃懶動,特別是愛吃重口味的加工食物,從而埋下患上糖尿病的危機,或加重病情。

預防醫學專科醫生黃澤奇指出,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維持體內血糖水平的穩定,負責分泌胰島素的是胰臟。胰臟是身體的重要器官,有內分泌和外分泌的功能。糖尿病則是屬於胰臟內分泌功能出現問題的結果,即血糖過高。

“人們吃的食物都有糖份,它們會進入血液,再跟隨著血液的循環,讓身體各部位的細胞從中取之運用。身體每個細胞都需要糖份,以作為能量的料。”

也是大馬糖尿病協會檳城分會主席的黃澤奇解釋,如果攝取太多糖份,身體的“倉庫”如肝臟、肌肉和脂肪細胞會儲存起來。胰島素的細胞扮演著鎖匙的角色,負責“打開”倉庫,將這些在血中漂泊的糖份收進倉庫備用。一旦身體需要用到糖份時,胰島素又會打開倉庫的門,讓糖分進入需要糖份的細胞。

胰臟損壞難製造胰島素

他表示,若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系統發揮異常,將使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胰島素出現異常,導致糖份滯留在血液內,引發糖尿病。另外,常常進食大份量的甜食,胰臟也會不勝負荷,最終無法分泌胰島素予身體,引起糖尿病。

黃澤奇指出,糖尿病分3種,即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妊娠型糖尿病。第一型的患者胰臟已失去製造胰島素的功能,幾乎沒有胰島素,意味鎖匙壞了或不見了,所以血糖很高,必須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因此,第一型糖尿病也稱作胰島素依賴型。

“第一型糖尿病的起因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紊亂,無法啟動胰臟機制,導致它們無法好好地分泌胰島素以維持血糖水平。至於造成免疫系統紊亂的原因是生活壓力、病毒攻擊,導致身體有異常反應。這些都有遺傳基因。”

第二型糖尿不靠胰島素

他說, 第二型糖尿病則相反,無需依賴胰島素,病情嚴重時可能需要胰島素。這類病人的情況是胰臟不敏感,沒有分泌相應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換句話說,鎖匙時好時壞,導致血糖水平時高時低。第二型糖尿病也有基因遺傳,不過牽涉的基因不一樣。

“第二型糖尿病屬於後天型,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引起。比如吃太多卻動太少、常吃高脂高熱量食物、身材肥胖等。體積變大,胰島素的接受器會變形,這會削弱胰臟對身體需求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外,年紀越大,胰臟的功能會退化,分泌的胰島素就越少,這也會造成血糖上升。”

至於妊娠型糖尿病患,與第一、二型患者一樣,都是血糖過高。孕婦的胃口很好,在短時間內吃進很多食物,導致血糖飆升,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夠應付,便發生妊娠型糖尿病。雖然這是短暫性的,但若孕婦分娩後繼續大吃大喝,不排除會成為真正的第二型糖尿病患。

易餓易渴常喝水小便
首二型症狀不明顯

預防醫學專家黃澤奇指出,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都不明顯,尤其是第二型糖尿病,完全不明顯,必須做測試才能知道血糖水平。若到出現症狀時,病情已較重了。

他表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有口渴、常常喝水、常常小便、肚子容易餓,因為血液的糖份無法進入細胞,而且血糖太高會導致其他器官操作不正常,如視線模糊、血液濃度高、膜的形狀變形等。

“不過,如果血糖水平恢復正常,視力就會恢復。另外,部分女性患者會出現白帶過多、皮膚癬的情況 。”

血糖微高時尿檢有誤
耐糖測試全球最準

預防醫學專家黃澤奇提醒,不要以尿液測試探知血糖水平,因為血糖水平微高時,尿液不會出現糖份,會令受測者誤以為自己沒事而延誤治療。

“若想快速測試,可進行指頭針刺血糖測試。不過,準確度不比在醫院進行的靜脈抽血測試來得高,因此進行快速測試必須進行兩次針刺才可。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空腹合理血糖水平是不超過6.1mmol/L;隨意檢測(無需空腹)則不可超過7.7mmol/L。”

目前,全球最標準的測試方法是耐糖測試(GlucoseTolerance Test),即醫生先抽走部分血液,接着喝下75克的糖分,2小時後再進行測試。如果測試結果少過7.7mmol/L,屬於正常。糖尿病前期者則是介於 7.7至11.1mmol/L之間,超過11.1mmol/L就是患上糖尿病。

他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不正常,但不是糖尿病者,介於邊緣,如果不好好照顧,將會成為真正的糖尿病者。

注意澱粉食物也有糖份
用無熱量代糖棄白糖

黃澤奇提醒,有些食物的標籤註明沒有加糖,但這不代表食物沒有糖份。若這食物含有澱粉,意味著仍有糖份,這是糖尿病者必須注意的事項。

“無糖則是沒有任何糖份。可是,我們的口味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一時間要病人戒口很難,因此可以鼓勵他們以沒有熱量的代糖取代白糖,熬過過渡時期。”

他指出,病人也可以喝特製的糖尿病飲品如特製糖尿病牛奶,作為過渡期的替代食物。此後,若想繼續飲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外頭的食物90%是不適合糖尿病人的,必須盡量減少份量。若肚子餓,可喝糖尿病特製飲品, 也可喝麥片、麥皮代替。”

預防方法
減肥改變飲食習慣
運動可降低46%風險

預防醫學專家黃澤奇說,嚴格來說,只有第二型糖尿病可以預防,方法是避免肥胖、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中國成都1997年的研究顯示,若人們只是照顧飲食,只可以降低31%機率。患上糖尿病,有運動者則可以降低46%。(資料來源:N ENG J MED 2001;345:790:7)他說,根據哈佛大學健康護理研究(Nurses Healthy Study),越是肥胖,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若肥胖加上家族病史,患上糖尿病的機率達91%。

“肥胖者必須避免自己越來越肥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糖尿病的藥會幫助減肥,這個藥物是鉀弗明(Metformin)。”

口服藥物功能簡介
目前, 糖尿病藥物種類繁多,病人也無從辨識當中的特性差異。因此,黃澤奇醫生簡單地為讀者歸類及解釋各種糖尿病口服藥物的功能:
‧磺基尿素(Sulfonylurea,SU)和格列奈類(Glinide):刺激制造更多的胰島素。
‧鉀弗明(Metformin):保護肌肉、肝臟的儲藏糖分的功能,而且又便宜又好。
‧阿卡波糖(Acarbose):減緩消化力,但功能不大好。
‧腸促胰島素(Incretin):提升制造胰島素的力量。

防治糖尿病方法
1. 飲食──奉行健康飲食,如少糖、少鹽、少油、少吃加工食物;多吃蔬果、纖維、穀類及新鮮食物。
2. 運動──每週運動160分鐘, 即每天30分鐘。
3. 藥物──注射胰島素或口服藥物。
4. 治療前景──醫學科技的發展神速,可能幾年後有基因法治療第一型糖尿病。
5.手術──第一型糖尿病的手術療法是胰臟移植,但很難,可能會有排斥作用。第二型糖尿病可通過綁胃減肥,胃部縮小了容易飽,進入體內的糖份少了,進而減輕糖尿病情。

為了讓公眾更清楚了解肥胖與糖尿病的罹患風險,黃澤奇特此列出了相關詳情:

BMI值:18.5-22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0%或正常的基準線

BMI值:23-25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70%

BMI值:25-29.9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760%

BMI值:30-34.9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000%

BMI值:35或以上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3900%

没有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